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贡献交通力量
耿彦斌 胡山川 杨琼 陈波莅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这是继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崛起工作座谈会以来,对于中部地区崛起做出的再一次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高度重视,也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中部地区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最具潜力区域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2019年底常住人口3.7亿人,地区生产总值21.9万亿元,以全国10.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6.6%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2.1%的经济总量。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最具潜力的区域,是服务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枢纽,也是支撑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中部地区的繁荣发展,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地区交通运输着力补齐发展短板,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中转辐射作用充分发挥,以“多中心、层次性、网络化”为主形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基本搭建立体互联的网络架构,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东中西地区交流联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有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
加快完善大通道。区域对内对外互联互通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形成连通主要城市产业集群(都市圈)的“三轴三走廊四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其中干线铁路、国家高速公路建成比例分别达到80%、90%以上,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总体实现快速联通。
着力构筑大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门户功能快速提升,郑州入选首批国家和地方共建枢纽示范城市,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初步建成,郑州机场跻身全球货运机场50强,基本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武汉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长江航运中心地位显著提升,天河机场国际门户作用持续增强。合肥、太原、长沙、南昌等18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域辐射功能加快完善,各种运输方式间深化协调衔接,中转设施和集疏运网络进一步优化。
综合交通线网加快完善,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铁路网结构逐渐完善,通达度和覆盖面逐渐扩大,服务舒适性和便捷性不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9年底,中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29万公里,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高速铁路营业里程9939公里,占全国总量的28%,路网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覆盖93%的地级行政区。
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国省干线为补充的干线公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建成率超过90%。公路网络规模和技术等级显著提升,公路总里程139.9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3.8万公里,密度分别为136.0、3.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2.2倍。
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约3.4万公里,形成了“一横九线”内河高等级航道网,总里程5962公里,约占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的1/3,2019年达标率82.6%;建成了以宜昌云池、武汉阳逻、长沙霞凝、九江红光、马鞍山郑蒲、合肥新港等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港区,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民用机场布局进一步完善,现有民航机场36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15.1%,密度为0.35个/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航空快递枢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空快件转运中心加快建设。
邮政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5.4万个建制村全部直接通邮,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约为2012年的6倍和3.5倍。,“快递下乡”工程扎实推进,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特色小镇快递服务覆盖率基本达到100%。
综合运输服务加快提质增效,畅通经济流通双循环
2019年,中部地区完成铁路客运量8.4亿人,同比增长7.7%,完成货运量12.5亿吨,同比增长5.9%,中欧班列武汉发运总量、回程货运量保持全国前列,重箱率居全国第一。长江干线和主要支流航道货运量持续快速增长,完成内河水运量21.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54%,马鞍山等4个沿江港口吞吐量超过亿吨。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公铁联运等组织模式加快发展,16个项目被列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武汉港阳逻、黄石港棋盘洲等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沿江港区建成投产,武汉港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实现天天班运输。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1.6亿人次,货邮吞吐量124.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10%,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4.1、7.9个百分点,郑州、武汉、长沙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布局建成5个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有效带动跨境电商发展。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实施,6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加快推进,13个城市被列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重点地区交通建设取得实效,服务区域战略稳步实施
长江中游、中原、皖江城市带、大南昌都市圈、山西中部等城市群(都市圈)快速交通网加快完善,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为骨架,有效衔接周边组团和城市节点,有力支撑区域战略顺利实施。河南基本建成郑州大都市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省界边缘区三层高速公路环状格局;长株潭城际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城际快速干道加快完善,各市州连接区县和相邻城市的快速路逐步成型;安徽加快实施皖江地区城际铁路网建设规划;江西坚持点线面结合、多层次推进,着力构建形成“一核六中心,两环九射线”大南昌都市圈综合交通发展格局;加大对赣南、太行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以及武陵山、罗霄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交通改革与协同进程不断加快,支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强化协同合作,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运输联席会议、湘赣边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等协作平台,合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制定共同推进公路省际通道建设行动计划,力求省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合力构建中部地区交通合作共建机制,在区域物流、城际公交、长途客运接驳运输、区域城市公交“一卡通”应用等方面逐步达成共识,先后签署《中部六省推进公路货物甩挂运输发展战略协议》《中部六省道路货运信息共享合作协议》《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战略框架协议》,区域内特别是毗邻省份间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展望未来,中部地区交通运输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强化区域内外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提升交通网络覆盖和服务能力,着力补齐结构性短板提升整体效益,着力推进交通运输与国土空间、重点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慧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发表于2021年4月16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