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综合运输大通道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孙鹏 陈璟 简艳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作为交通运输空间类的最顶层规划,提出了优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加快建设“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推进“6轴7廊8通道”高质量发展,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工作部署,是行业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首要任务。
综合运输大通道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综合运输大通道串联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是客货运输最密集、交通资源配置最集中、交通技术和组织模式创新最频繁、交通与外部要素交互最紧密的空间区域。从“五纵五横”到“十纵十横”再到“6轴7廊8通道”,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方案逐步完善,设施能力全面提升,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与以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规模能力快速扩大的阶段相比,综合运输大通道发展面临着交通网络规模边际效益递减、设施建设投资成本大幅攀升、资源集约利用和低碳环保要求更高、与城镇体系融合联动更紧密等挑战,各方式独立发展、资源资金要素驱动、规模优先的传统路径难以为继。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是交通运输发展新的历史使命,以《规划纲要》“6轴7廊8通道”的提出为标志,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全面进入关注质量效益、一体化融合、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交通效率最高、供需矛盾最集中、要素保障协调难度最大的区域,“6轴7廊8通道”的建设需要统筹协调好通道内部各方式间、交通与外部要素间、增量与存量间、传统与新型间的关系,落实新发展理念,成为先进科技应用与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先行区,综合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的试验田。
综合运输大通道高质量发展急需配套政策
目前我国主要交通主轴、廊道、通道基本实现了干线交通方式贯通,大部分实现了多方式、多路径的高效通达与覆盖,但对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在统筹融合、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和配套政策措施未落地的问题。
一是通道发展尚存缺口,能力瓶颈和短板制约急需破解。《规划纲要》指出,到2035年“6轴7廊8通道”建成实体线网里程29万公里左右,根据测算,目前仍有约四分之一的规模缺口。西部地区、西向开放通道和沿边通道在贯通水平、线路多样性和覆盖水平方面远低于东中部。部分主轴和主要城市群地区通道供给能力不足,京沪高铁徐州段、沪蓉高速公路(G42)江苏段饱和度超过100%,供给与需求存在失衡现象。
二是通道运输结构有待优化,立体化建设水平不高。目前“6轴7廊8通道”内各方式发展尚不均衡,高速铁路建成比重仅为50%,远低于普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约九成的建成比例。通道内各方式一体化协同水平不高,以过江通道为例,目前京津冀至长三角主轴已建成过长江通道15条,其中实现公铁合建方式过江的通道仅占两成,实现同一方式内部多路径合并过江的约两成,各方式线路通道毗邻修建的情况较为普遍,降低了通道线位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三是通道与国土空间融合效率不高,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需要加速。尽管“6轴7廊8通道”覆盖了全国主要城镇化地区,强化了对城市群、都市圈的支撑,但高速铁路设站与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不一致、高快速干线切割城市等现象较为常见,铁路车站、机场等重要枢纽地区综合开发功能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通道在一体化出行、多式联运等面向全过程的服务方面存在短板,设施和装备新技术应用、服务和治理新模式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在实现创新驱动转型方面仍需加速。
四是通道发展配套政策缺乏,实施落地进度需加快。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方案不断细化、实化,内涵不断丰富,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但截至目前,国家和行业尚未见支持综合运输大通道发展的专项政策,既有文件中关于通道建设的内容多偏于宏观和指导性,实操性不足,多方式、多部门的协调力度不够,通道内各方式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效能和组合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加快推进综合运输大通道一体化发展和模式创新
“十四五”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五年,是全面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为高水平打造“6轴7廊8通道”,应加快推进综合运输大通道一体化发展和模式创新,助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推动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资源配置一体化。针对通道内各方式发展不平衡、转换效率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矛盾,深入推进方式模式配置的一体化。立足“6轴7廊8通道”功能定位,研判沿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于各种运输方式、服务模式的技术经济特点,以通道内各方式组合效益和通道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导向,统筹通道内运输方式、服务模式配置方案和线路布局方案。充分发挥铁路、水运等大运量、集约化、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在通道内的主干作用,发挥道路运输等服务在提高城镇发展协同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振兴方面的基础作用,发挥民航、高铁、高速公路等高速化系统对高品质出行和消费升级的支撑作用。补强枢纽换乘、换装效率短板,利用信息技术为方式协同和全过程服务赋能,引导用户使用环境友好型出行方式。推动铁路、道路、城市轨道等运输方式尽可能共线建设,统筹利用好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单位资源的交通产出效率。推动高速磁悬浮等新型交通方式的探索与应用,特别是在交通主轴积极谋划做好预留。
二是推动通道与经济社会和国土空间的一体化。综合运输大通道是支撑国民经济体系、锚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格局的主骨架。针对目前部分通道发展存在的交通布局、结构与沿线经济社会、国土空间的错配问题,应将综合运输大通道发展与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体考虑,分析通道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收益、通道建设面临的环境和土地等资源约束,在更大格局和视角下推动通道发展。在制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五年发展规划时,应把“6轴7廊8通道”建设实施作为关键内容,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要求,推动通道内各方线路优先建设,率先形成能力、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带动整个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6轴7廊8通道”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深度衔接,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将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布局要求落实到国家、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优先满足集约化、高效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模式的要素保障。
三是加快通道发展顶层设计和政策配套一体化。针对综合运输大通道协调方式多、涉及要素多、落实难度大的问题,应系统谋划配套政策和实施策略,推动顶层设计和政策配套的一体化,将《规划纲要》关于“6轴7廊8通道”优化布局、统筹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部署逐项落地、切实推动。一要开展主骨架建设实施路径的政策研究工作。基于各条主轴、走廊、通道的整体功能和基本需求,以城市群地区为重点,针对东、中、西、东北地区差异,提出主骨架建设发展的规模、结构、服务水平和建设指引。二要制定实施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实施方案。在行业内外形成推动综合运输通道高质量发展共识,提出近中期建设目标,细化轴、廊、通道发展重点任务,在项目审批、资金(含税费政策)、国土空间等方面明确优先支持措施。三要推进综合运输大通道的试点示范工作。目前按照交通运输部批复的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要点,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正在抓紧推进义甬舟、广深港等综合运输通道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试点工作,未来可围绕“6轴7廊8通道”进一步选取典型通道开展试点,部省联动、省市联动,扩大试点范围,将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四是推动通道建设、服务、管理等多维度模式创新。构建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通道发展各环节协同水平还不高、创新动力还不足的情况,不仅要关注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发展,还需要通过服务、管理等多维度模式创新和先进技术赋能,实现基于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一要构建“6轴7廊8通道”数字化跟踪评估和辅助决策系统。借助数字孪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形成“6轴7廊8通道”的精细化、数字化管理体系,对每条通道的建设、运行状态开展动态跟踪、监测和评估,定期形成评估分析报告,提升决策效率,优化发展路径和措施。二要加强新型装备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试点,推动磁悬浮轨道交通、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研究,推动具备条件的技术在“6轴7廊8通道”率先应用,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提升通道既有设施的整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三要做好不同类型、层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融合衔接。以综合运输枢纽场站体系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为重点,推动通道内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强化干线物流系统与城市配送体系有机衔接,推动城市周边区域公路与城市道路高效对接。四要推动交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推动沿线交通设施综合开发和交通产业城市一体化规划的实施落地,形成基础设施、运输服务与沿线产城体系互促发展的新格局。
(本文发表于2021年4月20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