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产业融合发展大势
依托交通形成多种新型经济
崔愿 陈璟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同产业协调发展、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不同产业间、同一产业不同行业间相互渗透,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把握产业融合发展大势,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现代物流、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融合发展,是坚持统筹融合发展、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发展新技术新业态、促消费扩内需提供广阔空间
交通运输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涉及的产业范围极广。一方面,交通运输业自身产业链较长,拥有规划设计、材料生产、勘探冶炼、建设施工等多个环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运载装备工具制造、运输组织等环节直接或间接涉及了制造、建筑、金融、住宿餐饮、房地产等多个行业。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先决条件、生产生活的基础支撑和重要纽带、现代产业的先驱和国民经济的先行行业。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380个小类几乎都有关联。
交通运输业为相关产业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应用提供了试验田,也为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例如,交通工具的动力从最初的人力、畜力到后来的机械动力,所用能源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到电力二次能源,从非清洁能源到清洁能源,很多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进行先期探索,逐步成熟后推广至其他产业。交通基础设施建造、运输装备研发生产、运输组织等环节为现代信息(互联网)、工程设计、新材料等产业先进技术创新突破提供了众多应用载体。同时,交通运输业影响产业范围广、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规模大、百姓出行和企业生产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均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
发挥先行官作用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铁路、公路、内河航道等交通线网联通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煤炭、钢铁、电力、粮食等主要产地,服务人员、生产资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吸引产业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国土“点轴”开发,形成了公路经济、临港经济、临空经济等廊道经济和枢纽经济形态。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更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依托交通线路和节点的多种新型经济。
基础设施方面,在线路规划和场站选址过程中,注重对景点景区、旅游特色小镇的覆盖联通,助力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强化道路、场站等交通设施和旅游、邮政快递等相关产业设施共建共用,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在有条件路段和公路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邮轮游轮游艇码头、乡村综合服务站等交通枢纽场站配备观景台、房车营地等旅游设施和邮件快件揽收点等邮政设施;强化综合运输通道、交通走廊、高铁站、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同当地特色资源和产业的融合,探索交通沿线和环站地区土地综合开发、产业园区设施布局、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发展建设通道经济、枢纽经济、临空经济、低空经济和港口经济。
运输服务方面,要同现代信息产业融合,创新百姓出行服务模式和运输运力资源组织模式,提供灵活多样的旅客出行服务,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发展适宜旅游业的特色旅游列车、旅游客运班线、水上和低空飞行旅游产品,拉动旅游需求;推广应用“互联网+物流”交通物流新模式,加快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无人智能终端配送车、无人驾驶货车、自动分拣等智能装备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使用,建设一批交通物流平台,创新适宜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高时效、低费用物流服务。
遵循产业融合基本规律分类施策
交通运输业与互联网、旅游、物流、邮政快递、制造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尝试,网约车、共享汽车、电子地图、农村电商物流等新业态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生活。截至2020年年底,210多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获得经营许可,整合车辆115万辆,289万驾驶员获得从业资格,出租车行业改变了以往“扫大街”的揽客方式;一批美丽公路、交通旅游平台、交通物流平台建成投入使用,自动驾驶、无人机、智慧码头等投入使用,行业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率得到提升。
推动交通运输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应以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依托,以交通运输同旅游、物流、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为重要领域,以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运载装备、政策法规为关键内容,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充分考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技术从诞生到成熟,政府部门对新业态新模式治理由弱到强,配套政策法规从不足到健全的客观规律,坚持分类施策,鼓励技术相对成熟、需求迫切的新业态新模式先行先试,给予新业态新模式一定的“萌芽期”“发展期”和“观察期”。
(本文发表于2021年4月26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