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和产能变化会影响港口原油进口量?
王蕊 吴宏宇 田佳 刘长俭 徐力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相关测算,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当量为8.2吨,其中交通带来的碳排放当量约占13.4%,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燃油车将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汽油消费变化将对我国原油消费量、进口量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我国港口原油外贸进口量。本文重点分析了2030年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对我国沿海港口原油进口带来的影响。
其他领域需求减弱,影响汽油增速持续走低
我国汽油消费规模稳步提升,增长速度持续放缓。2005年以来我国汽油消费规模稳步提升,2019年汽油表观消费量达到1.25亿吨,已占到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的37%,较2005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成为支撑成品油消费量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年来汽油增速持续放缓,“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仅为3.9%。其中,2019年汽油表观消费量同比下滑1%,系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交通运输业和生活消费领域是拉动汽油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客货运输需求稳步增长,国内汽车保有量规模快速提升,交通运输业和生活消费领域成为拉动汽油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力量。2005年以来,交通运输业和生活消费领域对汽油消费量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了43%和37%,交通运输业和生活消费领域消费量合计占到汽油消费量的72%,较2005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近年来汽油增速持续走低,主要是受农业、工业等其他领域汽油消费需求减弱影响。
我国汽车保有量规模持续攀升。2005年以来我国乘用车销售量年均增长13%,2017年达到峰值2472万辆。近两年在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居民负债率攀升的背景下,我国乘用车销量略有下滑,2019年达到2143万辆。受此影响,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速有所回落,2005年以来增速首次低于10%,但汽车保有量规模仍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6亿辆,其中载客汽车保有量近2.3亿辆,载货汽车保有量近3000万辆。
人均汽车保有量规模仍然偏低,未来增长空间较大。2019年,我国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173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排名总体靠后,与美国的837辆、日本的591辆、韩国的589辆等均有较大差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届时我国将基本实现城镇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未来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仍然具备较大增长空间。结合对未来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和人口规模的判断,预计2025年和2030年我国载客汽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3亿辆和3.6亿辆。
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促使汽油消费峰值提前到来
新能源汽车将快速发展,在乘用车中占比逐步提升。新能源汽车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空间,带来了重要机遇。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乘用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年销售量将保持在2000万辆以上。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预计2025年和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分别达到400万辆和800万辆以上。2019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81万辆,根据未来新能源汽车年销售目标,预计2025年和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有望达到2000万辆和5000万辆,在乘用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将分别提升至7%和14%,将直接导致汽油消费量减少700万吨和1400万吨。
2025年后我国汽油消费量将出现下降。除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导致汽油消费量下降外,单车平均行驶距离以及单车百公里平均油耗也将对汽油消费量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单车平均行驶距离呈下降趋势。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汽车产业也将实行更为严苛的新车油耗标准,未来单车百公里平均油耗也将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综合分析未来我国乘用车保有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单车平均行驶距离、单车油耗等相关因素,预计未来我国汽油消费量在2025年前将保持稳定,之后将呈下降趋势。预测2025年和2030年我国汽油消费量将分别达到1.27亿吨和1.06亿吨。
原油加工量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增势
目前,支撑我国原油加工量增长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国内成品油的消费需求,包括居民出行以及货物运输带来的汽油、煤油、柴油的消费,另一方面来自国内化工品的消费需求,包括建筑、纺织、汽车、家电等产业带动乙烯、PX等化工原材料的需求。2019年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3.1亿吨,其中柴油消费量已进入平台期,汽油消费量在“十四五”期小幅增长之后也将出现下降,煤油消费量在航空客货运需求的带动下仍能有一定增长。总体上看,未来成品油消费量上涨的空间有限。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纺织、汽车、家电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乙烯、PX等化工原材料的需求,也急需用国内化工品产量填补大量进口需求,化工品的生产需求将成为原油加工量增长的主要动力。综合判断,预计未来我国原油加工量仍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2025年将达到7.8亿吨左右,2030年将达到8亿吨以上。
国内原油产量稳中趋降,增量需求需要外贸进口解决。我国原油资源贫乏,地区分布不均,原油开采难度高,导致近年来国内原油产量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9亿吨,较2015年下降2354万吨。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原油产量快速增长,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宽平衡、供大于需成为基本趋势,为我国原油进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9年我国外贸原油进口量达5.1亿吨,同比增长9.5%,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3%。预计未来我国原油产量将稳中趋降,原油加工量增长需求将主要依靠外贸进口解决。
沿海港口原油运输需求仍将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对原油进口量的影响较小。目前,我国外贸进口原油主要来自海运进口,2019年海运原油进口量达到4.6亿吨,占进口总量的90%。未来管道输送量将保持稳定,我国原油进口通道将保持以海运为主、陆上管道进口为辅的基本格局。根据对国内原油需求、原油产量、不同运输方式间分工等发展趋势的判断,预计未来沿海港口原油运输需求仍将较快增长,预测2025年和2030年沿海港口原油进口量将达到6亿吨和6.5亿吨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导致沿海港口原油进口量增速放缓1至2个百分点,对沿海港口原油运输的影响较小。
党中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会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并带来汽车单车能耗的降低,有助于减少我国汽油消费量。但是,由于原油的用途发生结构性改变,用于生产化工品的原油加工需求旺盛,导致2030年前我国原油加工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在我国原油产量稳中趋降、陆上管道进口量有限的条件下,我国沿海港口外贸原油进口量仍将居高不下。为此建议,沿海港口继续做好原油运输保障工作,优化重点区域码头供给,不断完善原油运输体系,更好地适应石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本文发表于2021年5月25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