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究绿色未来之道
徐洪磊
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也为行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随着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而研究支撑的过程却艰巨而曲折。
我们面临的第一项关键任务是编制一套“排放清单”,这是对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精准刻画。在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载运装备制造运行和运输服务组织实施等方方面面。只有全面了解掌握交通运输能耗排放总量和结构,才能科学设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细分领域的减排重点任务,进而制定合理可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这是一项细致又繁杂的工作。如果说方法、模型的搭建还有迹可循,统计数据、基础参数的缺乏却是巨大的挑战。再加上时间紧和疫情影响,开展大范围的调研难以实现。在部综合规划司的周密组织下,行业内外多家研究机构无私奉献、紧密协作,大家基于各自多年的研究基础和数据积累,终于勾勒出了一个系统、清晰、精细的交通排放画像。
了解了现状,我们还希望掌握未来交通排放的演变。这里面的技术变得更加复杂,既需要对交通运输不同细分领域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也需要将众多可能的减排政策、技术、措施排列组合形成若干未来情景。对此,部综合规划司和部规划院组织了交通战略、运输经济、工程技术、装备技术等领域的众多专家,集体研判,集中攻关。每一次研判成果反映到模型里,往往要调整数百个参数,而这些参数之间还互相关联。为了展现出一个可能的政策建议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排放变化,模型组的同事往往要通宵达旦,调整运算好多天,项目组再一起讨论试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是在经济社会高速增长阶段人为设置达峰时间,又要在最短的时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对交通运输领域亦是如此。需要探讨如何在满足人民出行需求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尽快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需要我们寻找一条效率、成本、目标兼具的务实路径。面对国内外不同组织机构或保守或激进的各类研究、预测、判断,研究团队的同事们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影响。哪一年达峰、排放峰值、新能源车渗透率,这样的讨论话题占据了工作、吃饭甚至休息的每时每刻。来自部综合规划司和各研究机构的团队成员,更是每个周末都集中调度研讨工作进展和最新形势。大家既感责任重大,又如履薄冰,努力在发展空间和转型机遇中探寻最佳节奏和精妙平衡。
(本文发表于2022年1月6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