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卓 张民辉 沈忱
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天然气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2.4%上升至2019年的8.1%,在国家能源供给中重要性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天然气进口量(含进口管道气、海运进口LNG)大幅攀升。其中,海运进口LNG占全国天然气消费量比重超过20%,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天然气供应的主力。
近年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能源安全储备制度指导意见》等文件,在健全天然气多元化海外供应体系、建立以地下储气库和沿海LNG接收站为主的多层次储备体系方面均提出了明确意见。LNG码头作为海外进口天然气运输和接收站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建设对于保障国家天然气供应、促进天然气多层次储备体系建设具有双重意义。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保障天然气平稳供应和提高运输储备能力,坚持底线思维、着眼关键布局实施并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运输保障至关重要。
消费提速、多元供应。2019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3067亿立方米,2000年以来消费增速达13.2%,超过我国煤炭(5.3%)、石油(5.5%)等一次能源消费增速。
在供应渠道方面,目前已形成国产天然气、进口管道气和进口LNG多元供应格局,2019年三者供应比例分别为57%、17%、26%。在供应主体方面,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供气量占全国消费量比重超过80%,新奥、广汇等民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措并举、运行平稳。今年年初,面对疫情防控工作新形势,为保障天然气供应和运输安全,能源、交通运输行业有序组织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生产、调运、存储等环节统筹衔接,目前供需形势总体平稳。
今年一季度,我国天然气产量达48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1%,LNG进口量为1532万吨、同比增长2.2%,沿海各大接收站运行总体平稳。同时,中石油大港油田储气库群等地下储气库在上年度淡季提前完成注气任务,储备体系有效应对“迎峰度冬”。
布局实施、建设提速。自2006年广东大鹏第一个LNG接收站投用以来,我国沿海LNG接收站码头快速发展,继煤、油、矿、箱后,港口LNG运输系统正在加速形成。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沿海共建成LNG接收站接卸泊位21个、接收能力约9000万吨/年,总体满足当前我国海运进口LNG运输总需求,基本适应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以气定改”形势下季节性调峰需求。
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环渤海地区液化天然气码头重点布局方案(2022年)》,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指导全国中长期LNG码头布局发展的意见。全国沿海LNG码头及配套储运工程正有序推进,其中环渤海2022布局实施成效显著,天津大港、烟台龙口等5处港址的接收站项目已获得核准或已开工。
在规划布局实施中,尚存在部分布局港址项目进展缓慢、港口资源配置缺乏统筹集约考虑等问题;随着LNG进口和储运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通航效率的诉求也会日渐强烈。立足于促进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构建供应稳定、资源配置合理、运行高效的全国LNG运输保障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进一步提升接卸和储备双重能力。围绕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仍需扎实推进减煤替代工作。可以预计,供应形势缓解后“煤改气”仍将继续推进,天然气需求也将快速上升;当前我国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消费量的3%左右,与国际12%—15%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受限于地下储气库的资源条件,依托LNG接收站加强储气设施建设对加强我国LNG能源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尤其是在供应峰谷差大的环渤海地区。因此,仍需继续积极支持、加快推进LNG码头等设施建设,进一步释放沿海LNG接卸储备能力,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
不断提升通航效率优化通航管理。近年来,我国沿海到港LNG船舶密度快速增加,2019年沿海大型接收站到港船舶艘次达859、同比增长17%;预期在“十四五”期,大区域(如杭州湾水域)范围内的LNG接收站数量和能力将成倍增加,部分港址将发展为“LNG泊位组”。随着LNG船舶通航密度进一步增长,通航组织日趋复杂,尤其是部分港址所在港区船舶密度大、人工航道长、通航环境复杂,LNG船舶进出港对通航效率的影响将逐步凸显。建议根据各地通航环境特点和LNG项目建设运营规模,进一步加强护航和监管设备、设施的配备;在总结LNG船舶通航管理规则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LNG泊位组”和多种船舶交互通航等条件,组织研究、试点和优化管理措施,不断提升LNG船舶进出港通航效率。
为资源保障积极打造平台。受制于用地、用海指标及管线路由等外部约束,部分布局港址新建项目推进缓慢、扩建工程受到制约。建议在LNG码头、接收站及海上构筑物等配套储运设施发展建设中,各级主管部门予以一定倾斜,为LNG码头及配套体系发展预留线位、空间。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管网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和修订中,加强上述规划与码头布局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规划港址与区域主干管网有效衔接,形成互联互通的天然气供应体系。
统筹集约配置港口资源。LNG码头建设和接收站运营涉及技术要素较多,而适宜的优良港口资源有限,各级主管部门宜统筹集约配置港口岸线资源,鼓励国有企业或大型能源企业与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合资合作建设和经营LNG接收站项目,提升岸线资源利用效率。
(本文发表于2020年7月30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