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应当好扩内需稳增长先行官
林莉贤 石凌
新冠感染疫情全球流行蔓延以来,中央政治局多次会议强调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在此环节中,交通依然要发挥先行官的作用,其投资的“乘数”效应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十分重要。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逆势增长,同比增长6%。
本轮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要思路。这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聚焦重点难点,精准投资、高效投资,把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增加有效投资,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和服务质量,催生消费增量,带动经济增长。基于此,笔者建议现阶段交通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谋规划、强基建、促消费”。
以传统交通基建为抓手 夯实经济发展之基
有效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相关区域发展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指向,系统谋划,高效优质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等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引导作用,有目标、有思路、有计划、有准备、分阶段,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各级政府也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我国传统稳增长的重要工具。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家都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方向;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两新一重”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领域。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时期内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强化区域联动。京津冀暨雄安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是我国人口流入的吸引地,是资源和资金的聚集地,也是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是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主体。这些区域应进一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并适度超前建设。强化城市群之间大循环,推进综合交通大通道、大枢纽、大港口、世界级机场群的建设,优化内部各城市间的微循环,完善城际间的铁路、高速公路、快速环线、城际轨道等交通基础设施配套。
加强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城镇、村庄、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变化。为适应新的发展态势,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应加快补齐短板,继续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具备条件的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有效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统筹农村客货运资源,推进具备客运、物流、旅游集散、商贸等多功能的县级综合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建设。
以新基建为着力点 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近两年,智慧公路、智慧港口、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新型基础设施蓬勃发展。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布局重点、运营模式、经济效益等都在不断演变探索过程中,如何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世界各国都在摸索尝试。率先找到推动新基建的有效路径,将成为决定未来各国数字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应因地制宜,多元化、弹性化、协同有效推进新基建。
现阶段,新基建作为扩大内需的手段之一,可考虑重点在集聚能力强、资源需求大、服务需求高效化多样化的东部地区,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选取重点领域,以示范工程的形式推进。例如,考虑在浙江、山东选取新建高速公路进行车路协同、自动充电的示范,推进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在深圳、雄安新区探索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在多个场景试点应用;在雄安新区尝试市政道路、管廊与物流配送通道进行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交通建设挖掘消费潜能 响应消费升级
交通运输在促进消费中发挥着“催化”作用,能明显带动关联性消费,刺激高品质消费。
一是进一步完善铁路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为激发消费潜力创造条件。重点推动对促进消费作用明显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铁路与轨道交通的“两网融合”、城乡间快速/普速铁路建设、城际间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城市过境公路的市政化改造,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和水平,提升居民的出行意愿,带动出行和生活消费、旅游消费、汽车消费。
二是深入推进运输服务提档升级。推进客运联程联运,提升各运输方式衔接和“最后一公里”接驳服务,增强旅客出行消费的体验感和幸福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对接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出行、餐饮配送、快递投送等升级消费;构建完善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加快绿色农产品进城和优质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的多样化消费。
完善投融资模式 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主动作为,充分研究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资金的支持。在现阶段财政收入下降、支出扩大的巨大压力下,政府资金无疑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同时,争取国家债券额度和税收、规费减免缓政策,降低融资压力和项目运营压力。
二是优化政府资金分配结构,扩大有效投资。除了社会保障兜底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部分之外,政府资金应投向“乘数”效应大、“催化”作用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优质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更强劲的内需。按照“惠民生、促发展”的原则,优先支持满足条件的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择优选择示范性强、带动作用明显的新基建项目。
三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本。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巨大空间,运用好PPP、BOT等融资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对于新基建,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以社会资本投资为主,避免政府资金的大规模投资,同时也要加强规划引导,合理把握建设节奏,防止社会资金大水漫灌、一哄而上、盲目投资。
(本文发表于2020年9月16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