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李鹏林:加快完善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物流枢纽体系
日期:2022-04-26

优布局 重协同 提效率

——加快完善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物流枢纽体系 
李鹏林

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要义是通过升级、重构国内产业链和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使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物流枢纽作为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关键环节,对支撑产业集群与产业带发展,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等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运行的关键节点。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物流枢纽体系进一步完善空间布局,支撑我国产业链优化升级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要求物流枢纽体系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支撑国内国际供应链体系更加经济高效、稳定可靠运行。

完善物流枢纽体系布局支撑产业链优化升级

打造布局合理的物流枢纽网络体系。适应产业链升级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统筹物流枢纽布局与物流通道网络、产业城镇体系布局、商品流通体系格局,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枢纽体系,推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结合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统筹优化区域物流枢纽及城乡配送节点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重点城市群物流枢纽规划建设。培育形成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物流枢纽运营企业,支撑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链升级。依托内河码头、铁路枢纽等大力发展内陆无水港,解决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交通制约,打通开放通道。依托内陆航空枢纽机场构建国内国际消费品快速分拨中心,加快形成内外良性循环新格局。

强化跨区域、跨方式物流枢纽衔接联动。支持物流龙头企业网络化布局,促进跨区域、跨方式物流活动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行。建立物流枢纽网络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强化跨区域、跨方式的组织协同和信息、服务对接,引导物流枢纽建立跨区域联盟。推动物流枢纽之间业务协同、信息互联、标准统一,促进货物资源、运力资源、站场设施资源等高效匹配、及时交互。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物流枢纽信息平台互联互通,鼓励信息平台与物流枢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物流枢纽协同运行水平。

提升物流枢纽运转效率支撑供应链高效运行

加快完善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及集疏运体系。按照“无缝衔接”要求,推进机场、港口、铁路货场与临空、临港、临站经济区及保税区等统筹规划建设,打破物理隔离,完善衔接设施,创新换装设备,优化联运功能。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通“微循环”,提高物流枢纽一体化转运衔接水平和货物换装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依托物流枢纽网络,开发“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产品,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切实降低实体企业负担。重点加强港口物流枢纽铁路集疏运设施建设,推进铁路货运场站与港口码头、前方堆场等“无缝衔接”,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推进铁路物流枢纽建设布局合理、能力匹配、衔接顺畅的公路集疏运网络,同站建设铁路与公路换装设施。

提升物流枢纽运行组织效率。依托物流枢纽,整合港口、铁路物流基地、公路物流中心、综合保税区等物流资源,大力发展干支衔接、多式联运、供应链集成等业务,推动物流枢纽设施高水平联动运行、区港一体化协同管理,提高物流枢纽整体转运组织效率,支撑供应链体系畅通运行,让经济循环更加高效、流通体系更加顺畅。鼓励标准化物流生产作业流程,积极发展共同配送,加快推广应用“统仓统配”、“一车多单、多点卸货”、“标准化托盘共享”、“带板运输”、“甩挂+共配”等组织模式,提高物流末端服务效率。

促进物流枢纽向更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物流枢纽服务品质。推动物流枢纽智能化升级,打造5G智慧物流枢纽与智慧仓库。应用区块链技术,加快推进电子单证应用、业务在线办理、全链条监管、全程物流可视化。鼓励物流园区推广应用仓储库存数字化管理、安全生产智能预警、车辆货物自动匹配、园区装备智能调度系统,物流仓储设施推广应用机械化智能化立体库、自动分拣机、自动输送系统。以人口密集、消费能力高、经济循环强度大的城市群、都市圈为重点,加快提升物流枢纽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服务功能,服务数字经济新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宅经济”、非接触式消费等新消费模式发展,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诉求,更好服务国内大循环畅通运行。

增强物流枢纽保障能力确保供应链畅通稳定

提升物流枢纽战略物资转运及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物流枢纽专业化服务能力,保障粮食、煤炭、原油等战略物资的仓储转运需求。提升物流枢纽应急服务功能,加强应急仓储配送区、应急物流通道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建设。完善枢纽应急管理体系,优化信息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制定枢纽应急物流预案,建立制度化响应机制、工作流程和“平时服务、战时应战”的协同运行机制,保障紧急情况下物资运输,维护我国物流链、供应链体系稳定运行。

提升门户型物流枢纽的国际服务能力。增强机场、港口等门户型物流枢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资源配置能力,打造联通国内国际的全球性物流节点,维护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上海、天津等国际枢纽港发展能级,推进港口国际物流枢纽和现代港航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航运离岸金融、融资租赁、船舶投资基金、衍生品交易等国际航运中心高端服务功能发展。依托航空物流枢纽大力发展电商快递、跨境电商、高品质冷链物流业务,提升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场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推进中欧、中亚班列大型集结中心建设,打造连通海陆经济的新引擎,畅通国际联运大通道。

推动海外物流枢纽规划建设。继续推进海外港口码头、机场等物流枢纽布局,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参建、控股收购、委托经营、租借、缔结友好港等多种形式,布局国际物流海外支点。支持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等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合、抱团出海,推进我国企业境外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经贸合作区配套物流枢纽规划建设,推动海外物流枢纽与经贸合作区协同布局,为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际供应链体系提供支撑。

(本文发表于2022年4月26日中国交通报)

【打印】 【关闭】

规划院

规划青年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