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李弢 李绪茂:补链强链以服务服务行业发展为导向
日期:2023-03-29

补链强链以服务服务行业发展为导向

李弢 李绪茂

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申报工作的通知》。本次申报工作将重点侧重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同时鼓励多方资源统筹协调,打造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协调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支撑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式联运型枢纽成为侧重方向

“十三五”以来,交通运输部、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规划指导、资金支持、示范带动等形式,依托物流园区发展,加快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相比,仍存在着枢纽节点功能布局不优、集疏运体系能级匹配不畅、枢纽间协同互补不足、网络化信息化服务不通、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不强等问题。需要发挥部门协同、强化政策合力,集聚有效资金,形成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结合当前货运枢纽建设存在的不足,本次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申报工作特别聚焦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一是侧重多式联运型综合货运枢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重点支持城市数量名额仅为30个左右(含城市群中的城市)。结合不同枢纽所在区域的发展特点与运输需求,东部、中部地区(包括东北三省)支持铁水联运型、空铁联运型、陆空联运型、公铁联运型等,其中,优先选择支持铁水联运型、空铁联运型综合货运枢纽。西部地区视区域发展实际可选择支持陆空联运型、公铁联运型综合货运枢纽。

二是充分发挥当地人民政府的主体作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的核心推动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体的作用。申报工作中,通知下达、逐级评审、择优推荐等环节,实施过程中的项目支持建设、绩效考评、跟踪问效等内容,都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能动性,创新行政方式,提高管理效能,履行好补链强链工作科学高效推进的重大职责。

三是鼓励多方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视加强多方位全链条的资源统筹和工作协同,注重调动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市场主体等各方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补链强链建设合力。交通运输部、财政部会同有关单位和地方省份需建立部省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地方层面,省级有关部门和申报城市建立工作领导机制,联合申报城市或城市群之间建立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保障。

四是充分与地方产业发展特点相结合。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目的是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延伸。依托综合货运枢纽,优化当地货物运输结构,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发展,联网补网强链,合力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增强互联互通和网络韧性,以此来壮大枢纽经济,支撑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自身特色 形成建设优势

针对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相关城市,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枢纽基础,挖掘城市自身特色。全国100个综合货运枢纽城市中,由于地理区位、设施基础、多式联运类型及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异质性。因此,在申报建设过程中,需要立足自身枢纽定位和功能,结合当地产业特征,充分认识和挖掘自身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与产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和突出作用,明确补链强链的重要指向,构建符合实际发展的建设重点,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申报与建设优势。

二是厘清空间联系,建立联合建设优势。鼓励联合申报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两个及以上枢纽城市的任意组合。相反,在空间区位邻近、设施联通的基础上,多个枢纽城市联合申报,需具备联运功能强化、产业关联紧密、枢纽经济延伸等必要的逻辑关联与发展需求。这种关联与需求可以是区域产业、经济融合发展方面,也可以是城市间政策协调方面。把握和处理好联动机制,是实现联合申报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是重视项目落地,做好阶段绩效考评。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最终落地,离不开重点任务与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要把握好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一体化运营机制这三个维度的年化目标。对枢纽类、集疏运类、设备更新类及信息化类这四类项目,需要组合成库,科学统筹奖补资金,并且把握建设节奏,细化投资建设进度,才能有效吸引动社带会资本。同时,需要量化补链强链的经济贡献,从宏观和整体视角把握建设同步性和时效性,切实做好阶段性绩效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的实际作用,实现既定任务目标。

(本文发表于2023年3月29日中国交通报)

【打印】 【关闭】

规划院

规划青年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