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运进口通道运输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十四五”沿海LNG运输及港口接卸保障能力建设分析
房卓 吴宏宇 张民辉 郝军 李蕊 粟雅罄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当前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油气供应对外依存度高;自产天然气资源分布呈现“西多东少”格局,海运进口液化天然气(LNG)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主力气源,保障海运进口天然气通道稳定、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十四五”前两年,受全球能源短缺、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天然气消费规模和LNG进口量均呈现波动。在“双碳”战略稳步实施和天然气供应能力持续提升背景下,预计“十四五”中后期全国天然气消费规模和进口LNG需求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十四五”期沿海LNG码头及配套储运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海运进口通道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可为中远期全国进口天然气供应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价格上涨,消费量小幅波动
受2021年全球能源短缺和2022年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十四五”前两年国际天然气价格、LNG价格和LNG船舶租金大幅上涨。
2022年纽约商业交易所天然气期货收盘价达到6.5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较2021年、2020年分别增长75.7%、207.6%,并在2022年6月和8月两次突破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创近13年来新高;中东LNG离岸价达到了31.0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较2021年、2020年分别增长81.6%、763.6%;16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舶即期运价达到了13.2万美元/天,较2021年、2020年分别增长47.5%、121.9%,创2010年以来船舶即期运价新高。
受国际能源价格、能源政策调整影响,全国天然气消费呈现小幅波动。消费量方面,2021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延续快速增长态势,较2020年增长11.6%。2022年,受俄乌冲突、天然气价格高涨和国内煤炭供应宽松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约3663亿立方米,同比下滑17%,系30年来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首次下滑。
供应格局和接卸格局总体稳定
以国产气为主、进口管道气和海运进口LNG为重要补充的供气格局总体形成。2022年国产气、进口LNG、进口管道气的供应比重分别占全国供气总量的59%、17%、24%。在国产气方面,近年我国持续加大新气田勘探开发力度,国内油气田积极释放天然气优质产能,天然气产量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2022年天然气产量2178亿立方米,较2021年和2020年分别增长4.9%、13.1%,净增量分别为102亿立方米、253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持续创新高,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伊朗的全球第四大天然气生产国。
海运LNG进口量大幅波动,分区域接卸格局基本稳定。2021年,受国内天然气消费需求大幅增长带动,我国沿海港口外贸进口LNG规模大幅增长,达到7893万吨,同比增长17.6%;2022年,受国际LNG现货价格大幅上涨、国内自产气和进口管道气规模较快增长等影响,沿海港口外贸进口LNG规模大幅回落,全年沿海港口接卸进口LNG6344.2万吨,同比下滑19.6%。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广东和广西地区仍是LNG港口接卸的核心区域,2022年三大区域LNG接卸量占比全国接卸量分别为29.9%、29.3%、34.2%,占我国沿海港口LNG接卸总量的93.4%。
分区域运输特点存在差异,环渤海LNG运输冬季高峰特点最为突出。由于冬季集中供暖,环渤海地区天然气消费和运输在冬季达到高峰,2021年至2022年、2022年至2023年环渤海地区冬季四月接卸量占区域全年接卸量分别为41%、43%。其中,2022年至2023年环渤海地区冬季月均接卸量是区域全年月均接卸量的1.3倍,冬季运输最高峰月 (12月份)接卸量是区域全年月均接卸量的1.6倍。在沿海区域中,环渤海地区LNG运输冬夏季峰谷差大、冬季达运输高峰的特点最为突出。
沿海LNG码头设施加快建设 有力保障进口通道安全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在“双碳”战略实施背景下,能源清洁化进程加快,天然气利用仍具备较大增长潜力,预计“十四五”后三年国内天然气消费规模平均增速仍将保持7%左右。在供应方面,综合考虑国内天然气产量计划,进口管道气管线扩能新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陆上输气管线的建设周期较长等因素,随着沿海LNG接收站能力稳步提升,预计进口LNG规模仍将持续提升,2025年进口LNG规模占比我国天然气供应比重在30%左右。
“十四五”前两年,沿海LNG码头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设施利用率有所降低。2021年至2022年,沿海新增投产了天津大港(中石化扩建项目)、江苏滨海、浙江嘉兴平湖3个LNG码头,新增码头通过能力1240万吨、码头能力提升11.3%。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建成并投产LNG接收站23座、建成LNG接卸泊位24个,沿海LNG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约达1.2亿吨。在沿海LNG码头和接收站能力利用方面,2022年沿海LNG码头能力利用率(吞吐量/码头设计通过能力)由2021年的71%下降为54%,LNG接收站能力利用率(吞吐量/接收站核准能力)由2021年的80%下降至64%。从分区域LNG码头全年利用情况来看,2022年长三角地区码头能力利用率居首(61%),其次为广东和广西地区(58%)、环渤海地区(51%)。相比2021年,2022年随着沿海LNG接卸能力提升和进口量下滑,沿海LNG码头及接收站能力整体利用率有所下降。
“十四五”后三年,沿海LNG码头设施建设将加速推进,海运进口接卸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根据全国层面LNG码头布局,近年来沿海一批LNG码头及配套储运工程项目加快实施。截至2022年年底,沿海在建、核准待建LNG接收站项目20余处,其中,环渤海地区包含营口仙人岛、天津大港(北燃)、唐山曹妃甸(新天)、烟台龙口(南山和中石化)等项目,长三角地区包含连云港赣榆、南通洋口(协鑫)、上海洋山(扩建工程)、温州大小门岛等项目,福建以南沿海地区包含厦门后石、湄洲湾东吴、深圳大鹏(国家管网)、惠州惠东、北海铁山(广西燃气)等项目。预计“十四五”期末沿海LNG接卸保障能力实现快速提升,与沿海各区域需求特点相匹配的码头布局逐步完善。随着区域在建和核准接收站项目逐步投产,局部区域接收站冬季码头能力紧张的现象可得到有效缓解。
(本文发表于2023年5月12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