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增韧性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可靠发展
朱鲁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安全生产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任务,防范化解交通运输安全风险是行业重要责任,也是推进行业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安全可靠发展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建立了高效可靠的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形成了应对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
但在地震、特大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考验下,也暴露出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冗余度不高、应急预案应对不足、运输装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欠缺等问题,迫切需要从基础设施、运载装备、运输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系统韧性。为此,充分运用风险管控理论,增强交通基础设施风险防控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提升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对于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可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和“两个纲要”的重要举措。2022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指出,要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把安全摆在第一位。《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韧性交通”系统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要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完善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要建立自然灾害交通防治体系,提高交通防灾抗灾能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也提出,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要加快推进重要口岸、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提升交通网络系统韧性和安全性,并提出重点区域多路径连接比率达到95%以上的战略目标。交通运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增强其韧性和安全性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实施“两个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迫切要求。
健全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和韧性理论方法体系。2022年3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安全”作为第一大类综合指标,从生命安全、应急响应和自主可控三个方面共设置了四项评价指标,包括交通运输安全性、交通系统韧性、应急响应水平和交通设施装备水平。其中,交通运输安全性指标反映贯彻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主要体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交通运输工具装备等安全运行能力及行业安全生产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素质。交通系统韧性指标反映交通运输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主要体现综合运输通道、客货运枢纽、关键路段工程、重要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可替代、易修复、抗毁坏能力等。根据《交通运输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相关要求,以坚持国家安全第一、保障交通网络安全、保障综合通道畅通、保障关键节点作用为基本原则,针对桥梁、隧道、码头、航道、通航建筑物、航运枢纽大坝、运输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展安全风险评估。面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安全风险与韧性的评估工作,构建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和普适性的理论方法体系,为推进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促进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可靠交通的新期待。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于交通运输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进入新时代,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安全风险事故容忍度不断降低,在人民群众越发注重出行安全可靠的形势下,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可靠就是保障民生。因此需要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不断提升交通运输韧性和安全可靠性,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的新期待,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交通。
(本文发表于2023年6月16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