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水上交通动态管控现代化智能化
易中立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我国水上安全监管能力持续提升,重点水域基本实现雷达、视频监控、安全通信、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船艇、飞机等系统(力量)的有效覆盖。但这些系统(力量)未实现深度融合,还存在目标感知不精准、不全面,水上巡航检查不智能、不经济,锚地使用率低、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为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战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联合南京海事局,针对复杂航区的智能监管和服务应用场景,历时5年研制了复杂航区智能监管与服务系统。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实现船舶精准识别。复杂航区内各类监控系统往往存在信号不全、信息不完整、覆盖盲点多等痛点难点问题,严重影响船舶精准识别与监管智能化的实现。我们研究突破了多类型信息汇聚与融合技术难题,研发了基于雷达、北斗数据的船舶目标精确关联方法,实现了复杂航区内船舶目标的精准识别,实时掌握辖区内船舶数量和分布情况,实时预测辖区风险水域分布,水上安全监管由“人盯死守”向智慧监管转变。
船舶智能卡口系统规范船舶航行行为。借鉴路上“电子卡口”建设经验,我们攻克了基于视频为主的恶劣气象条件下水面远距离多目标感知、船舶及其类型识别、船舶特征状态识别、船舶安全状况评估等难点问题,建成了船舶智能卡口系统,实现了抓住两头、管住中间、掌握进出的“口袋式”管理,大大改善了水上通航秩序。
水上5G低空智联网提升海事执法效率。无人机的作业范围往往受通信网络的限制,难以满足其连续、灵活地开展巡航及高清信息传输的要求。我们研究攻克了5G低空网络存在的强干扰、覆盖不均匀等技术难题,建立水上5G低空智联网,实现无人机全时段、全辖区(异地起降)、不间断开展日常巡航等非接触式执法,有效提升海事执法效率。
锚地智慧管理系统提高港航资源利用率。复杂航区内普遍存在锚地资源严重紧缺、锚地边界不清晰、锚泊秩序不规范、调度管理不精准、违法和异常行为多发等问题,影响航道、港口、码头、锚地的利用率和周转率。我们研发了锚地锚位智能分配技术,攻克了锚位碎片化时间利用不充分等难题,提高了港航资源利用率。
研究成果整体应用到南京海事局“水上大交管”建设和南京港航一体化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了船舶动态(预抵、在港、预离)精准掌握,锚地资源科学分配和精准指锚,交通流和风险变化情况精准预测,违章行为高效精准处置。
研究成果应用后,辖区安全形势持续好转,人命搜救成功率超99.4%,水上交通事故数量下降70.2%,锚地船舶周转率提升58.2%,锚地资源释放34.9%,提高了海事执法效率,提升了港航经济效益。江苏海事局向所属分支局推广应用了该项研究成果,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专业委员会向航运系统相关单位推荐应用了该项研究成果。截至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在90余家单位得到推广应用。
(本文发表于2023年1月19日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