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赵显峰:推进北斗国际化落地 增强交通安全与应急韧性
日期:2023-06-08

推进北斗国际化落地 增强交通安全与应急韧性

赵显峰

自1998年建成中国国际搜救卫星系统以来,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报警—核实—搜救”应急搜寻救助体系,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虽然中国国际搜救卫星系统是国际搜救卫星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在系统覆盖能力、拓展应用、设备型式认可等方面仍受制于国外。

目前,满足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要求的通信系统有国际搜救卫星、海事卫星和铱星系统。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北斗从“服务中国”“服务亚太”到“服务全球”。2022年11月11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第67届公开理事会宣布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中轨道卫星搜救系统。“国际搜救服务”与“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全球短报文服务、区域短报文服务、精密单点定位服务、星基增强服务、地基增强服务”等共同组成了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的七大服务,这标志着北斗国际化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北斗短报文已经在我国邻近海域海洋事务、渔业生产等领域深入应用,海事公务船的北斗装备率已经达到100%。其应用涉及遇险警报、助航避碰、水文监测、渔业监管、航标维护等诸多方面。在标准规范方面,2019年,交通运输部相继发布了《北斗船用应急无线电示位标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北斗应急无线电示位标性能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等标准规范,为北斗示位标在商船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在应用建设方面,部分沿海省市为12米级以上的渔船配备了北斗示位标,并开发了具有报警功能的北斗专用监控平台,遇险报警速度快、定位精度高,使用效果良好。

积极推进北斗国际化落地,增强交通安全与应急韧性,坚定走好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之路,在特殊时期确保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的遇险安全通信畅通,为国际物流大通道提供安全保障,对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构建北斗业务体系。建立北斗示位标的报警信息接收与处置平台,指导北斗示位标在国内航行船舶的规范化配备,研究探索建立多种报警统一接收、核验和分发中心。

二是拓展应用范围。加强科技攻关,研发适用于道路营运车辆和内河船舶的应急示位报警装备,在两客一危车辆、偏远地区内河船舶示范应用,增强遇险应急响应和人命救助能力。

三是推进北斗示位标融入国际搜救卫星体系。加快实现北斗国际搜救载荷的遇险报警数据向全球互通共享,扩大我国在特殊时段对遇险报警信号独立自主的侦测感知范围,提高我国在应急搜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建立北斗示位标认证准入体系。参考国外应急示位标检测认证的流程,建立我国北斗示位标检测认证体系,推进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北斗示位标设备型式认证能力。

(本文发表于2023年6月8日中国交通报)

 

【打印】 【关闭】

规划院

规划青年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