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刘晓彤、王伟等:深化中国—中东欧物流通道建设 推进沿线国家共享交通合作成果
日期:2023-10-20

深化中国—中东欧物流通道建设 推进沿线国家共享交通合作成果

刘晓彤 王 伟 骆冠良

中国—中东欧全方位物流合作持续深化

货物贸易持续向好。自2012年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双边经贸合作需求强劲。中国在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伙伴国地位显著提高,202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额达9210.5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递增8.1%。今年上半年,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额达4619.7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的农产品同比增长53.2%,远高于同期贸易增长水平。从商品结构来看,机电产品占进口和出口的比重均接近70%,这表明贸易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体现了双方贸易合作的高水平和含金量。

国际物流通道布局建设不断完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已形成了以海运为主,铁路、公路、航空加快发展的“综合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

海运方面,中国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至地中海、波罗地海航线一直是中国和欧洲国家间的重要交通走廊,承担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间95%以上的外贸物资运输任务。近年来,中国—中东欧国家共同打造中欧陆海快线,依托比雷埃夫斯港的区位优势和匈塞铁路的建设,整合海上航线资源,打造亚欧物流新通道,内陆腹地覆盖希腊、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中国路桥承建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优先段(斯莫科瓦茨至马泰舍沃路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营,进一步改善了中东欧国家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已成为中国与欧洲内陆国家间海陆并进、物流畅通的快捷运输走廊。

铁路方面,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沿线国家“连而不通、通而不畅”的历史,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2022年4月,中欧班列首次跨里海、黑海,经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港进入欧洲,采用“铁—海—铁”多式联运,成功打通了跨“里海—黑海”运输新通道,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成为中欧班列重要目的地,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间的距离。截至目前,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累计开行中欧班列1.5万列,发送134.8万标箱,占中欧班列总量的21%。

公路方面,2016年中国加入联合国《TIR公约》,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之间开辟新的陆运通道创造了有利条件,2018年11月,持有TIR证的中国卡车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启程,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最终抵达波兰,标志着中国到欧洲的TIR业务成功试运行,为沿线国家开辟了一条安全、便捷、灵活的“门到门”运输走廊。目前,中国已实现直通亚欧30多个国家的“门到门”跨境公路运输,可覆盖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欧洲国家。

航空方面,中国高度重视与中东欧国家发展民航关系,目前,中国已与多个中东欧国家签署了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波兰等国家实现通航。2021年5月,宁波往返布达佩斯的空中货运航线正式启航,由东航物流运营的定期航线,每周执飞2班,单程航班最大载货量可达35吨。

港口物流合作持续深化。2008年,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开始着手参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开发与运营。目前,比雷埃夫斯港已成为地中海第一、欧洲第四大港口和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达500万标箱以上,中远海运已在当地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1万多个。近几年,中国与波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中东欧国家的港口物流合作日益密切,特别是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落户宁波以来,宁波舟山港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波兰格但斯克港、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港、斯洛文尼亚科佩尔港、克罗地亚里耶卡港等建立起“五海六港”合作机制,累计开通14条集装箱航线。2022年完成集装箱箱量76.9万标箱,同比增长16.5%。

未来深化合作的着力点

国际物流通道布局仍需优化。中国—中东欧国家物流通道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输线路长、节点城市多,为惠及更多沿线国家节点城市、实现通道资源有效互补,海铁公空运输网络在通道线位选择和枢纽布局方面需进一步优化。

跨境互联互通设施条件仍需改善。当前沿线国家口岸物流设施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口岸货物换装能力、仓储能力以及衔接口岸的集疏运通道能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尤其是伴随多式联运发展,存在运输方式间衔接不畅、作业流程不匹配等问题。

跨境运输便利化水平有待提升。口岸通行效率涉及多国间的管理协同,也涉及制度规则的“软联通”,目前沿线国家间存在查验标准不统一、信息交换不及时、数字化程度低、通关手续繁琐等问题,致使口岸查验效率、车辆通关放行时间不对等,降低运输时效性。

货物运输组织能力有待增强。中国—中东欧国家间尚未形成有效的钟摆运输,中欧班列延伸至各国腹地,未形成干支有效匹配、公铁水空高效协同的货物运输组织模式,铁路沿线货运枢纽集聚能力不强,中欧班列仍然面临回空车皮利用率不足、重去轻回等问题。

有关思考和建议

共建“一带一路”惠及沿线各国人民,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交通合作成果才能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加强政府间合作。充分发挥沿线国家政府间合作机制作用,在政策制定、规划衔接、设施联通、便利通关、运输组织、信息共享、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商,共同推进国际跨境运输高质量发展。

完善通道网络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加快推动中国与中东欧、中亚、西亚等国家的物流通道建设,完善“中欧陆海快线”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推动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公空联运高效发展。

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加强物流枢纽运营合作,培育枢纽经济,促进“通道+枢纽+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加强海外仓建设,鼓励发展干支运输、甩挂运输、集拼运输,提高货源组织能力和水平。鼓励开展TIR国际道路运输,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提升运输便利化水平。深化沿线国家口岸通关便利化合作,简化通关流程,推动有效信息即时共享,提升数字化通关水平,推行国际联运单证电子化,推动TIR的数字化、无纸化建设,对持有TIR证的运输车辆优先放行,进一步缩短运输时间。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推动中国道路运输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尽早加入CMR公约(国际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公约),为中国国际道路运输车辆在境外提供法律保障。加快培育国际道路运输骨干龙头企业,鼓励开展国际合作,让国际运输业务更便利。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期,祝愿双方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取得更多新成果。

(本文发表于2023年10月20日中国交通报)

 

【打印】 【关闭】

规划院

规划青年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