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甘家华:多式联运通江达海
日期:2024-08-15

多式联运通江达海

甘家华

位于我国北方的瓦日铁路,与我国南方的长江,同是东西走向,但却“风马牛不相及”。山东济宁发挥“黄金坐标”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让瓦日铁路与长江通过京杭运河,形成“工”字形交通大动脉成功“牵手”。多式联运也让不临江、不靠海的济宁实现通江达海。

发挥区位优势 智慧联运展身手

济宁,因运河而兴,凭煤炭而盛。济宁港是国家内河主枢纽港和鲁西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也是“北煤南运”、南货北调的航运物资集散地。为发挥好瓦日铁路和京杭运河在济宁交汇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课题组联合济宁港航集团开展了《畅通“瓦日铁路—京杭运河—长江黄金水道—东南沿海”物流大通道,打造智慧绿色铁水联运示范区》项目研究。

项目团队结合济宁港发展实际,创新性谋划济宁港多式联运体系发展体系和创新特点,包括构建“一平台、两体系、三线路、四方向”的多式联运发展格局,“零碳”联运绿色组织模式、港口集群协同联动等,推动济宁港更好支撑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撑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实施。

智慧化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趋势,顺应这一潮流,项目团队提出依托济宁龙拱港无人码头,规划铁路专用线直通港区,打造智慧高效多式联运体系,规划多式联运设施设备和调度运营全面智慧化,建设全面感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铁水联运智慧平台。同时,团队还提出依托干线运输采用铁路、水运低碳运输方式,中转环节依托亚洲最大全封闭式煤棚、新能源转运设备等,实现全封闭、零粉尘、低能耗转运,同时在多式联运场站内建设了光伏系统,打造全链条“零碳”联运组织模式。

根据济宁港的区位特点,团队提出推进济宁港的梁山、龙拱、跃进等六大港区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港产城融合,构建矿、路、港、航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铁水联运港口集群。通过项目研究,济宁港多式联运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纳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聚集专业力量 低碳转型显成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是交通运输行业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举措。

项目团队结合济宁港的业务定位,提出“全程不落地”高效转运枢纽、智慧多式联运作业模式、多属性“一单制”提单智慧服务、“重载+重载”铁水联运模式,进一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助力济宁港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项目组提出依托济宁梁山港铁路专用线直通万吨列车智能卸车机房,发展煤炭“全程不落地”自动化、智慧化铁水联运模式,减少铁水衔接中转环节,提供方式转换效率;提出依托“一体化、物权化、数字化、金融化”多式联运单证,联合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区段承运人等实施单位等打造多式联运“一单制”智慧生态体系;提出依托瓦日铁路、京杭运河两条重载运输通道,改变传统的公铁联运形式,发展“重载+重载”铁水联运模式,有力支撑国家能源物资安全保供。

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开展4批116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2023年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1018万标箱。当前,多式联运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团队将以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多式联运创新发展,深化运输结构调整研究,助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本文发表于2024年8月15日中国交通报)

【打印】 【关闭】

规划院

规划青年

手机版